- 郭元祥;李冰雪;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石,是理解客观世界并处理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实践的理性基础和价值准则。学科中的价值观念蕴含着学科之于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价值理解、对于客观现象和主体需要的价值判断、关于学科实践和活动目标的价值选择,以及指向生命意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关怀。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成是从混沌的价值关系中涌现出意向性价值秩序的心理过程,它以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为基础,以价值实践活动为载体和现实归属,最终导向价值信念的确立。要通过学科教学有效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必须确立价值观念培育的教学自觉,增强课堂的文化性和生命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数智时代的价值伦理关怀。
2025年03期 v.64;No.295 14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孙建文;
研究范式的演进推动了科学革命,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为学习科学的智能化转型带来了契机,推动了学习科学智能这一新范式的诞生。作为学习科学智能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在充分利用学习过程大数据、获取人类学习规律新认识、开辟理论与实践结合新天地中表现出巨大潜力。学习科学智能的本质是在教育大模型基座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感知与融合、深度学习算法创新、多智能体仿真技术与循证教学辅助系统,构建人机协同的学习科学研究共同体。随着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的迭代升级,学习科学智能将从研究工具、研究助手和研究同伴的三重境界中逐步进化。然而,在推进学习科学智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必须合理应对数据、规律、应用等多维度挑战,助力学习科学智能健康发展。
2025年03期 v.64;No.295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沈有禄;
当前在初中毕业后的升学选择中,学生“趋普避职”现象较为普遍。通过对“三州”地区21531名初三学生的升学意愿调查发现,有54.82%的学生选择“坚决上普通高中”,有29.93%的学生迫不得已而愿意将上中等职业学校作为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替代选择,而愿意“第一志愿就上中专/职高/技校”的仅占3.33%。“趋普避职”现象在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水平,以及平时成绩班级排名高低的学生间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家住州府所在地及县城的学生,父亲职业为体制内(无论有无编制)、个体经营户、私企民企工作人员的学生,母亲受教育水平为本科、专科、高中的学生,家庭年收入水平在3万元以上的学生,以及平时成绩班级排名前40%的学生“坚决上普通高中”的意愿更强,明显规避上中职。学生不愿意升学中职最主要的原因包括担心就业不确定性,减轻家庭教育支出,中职学校的实训条件及教育教学质量较差,中职学校管理松散,中职毕业生工资等待遇低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可以将学生不愿意升学中职的态度转变为愿意。上中职后学生通过“职教高考”等能获得更宽广的高等教育升学渠道与升本机会,学校、各级政府以及媒体应积极、正向宣传这些信息,及时消除信息不对称。此外,各级领导与中小学校长及教师要树立“普职平等”观念,及时通过职业启蒙教育与积极、正向的职业教育宣传,营造职业教育良好发展氛围,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025年03期 v.64;No.295 16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雅文;梁競文;
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基于学生投入理论,引入ANPE框架(目标、培养、进展、评估),探讨科研训练过程中教师情感性支持和专业性支持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对北京市55所高校共559名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的调查发现,教师情感性支持和专业性支持均能显著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且学生的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教师情感性支持主要通过增强学生的认知投入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而教师专业性支持则主要通过增强学生的行为投入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学校科研支持氛围显著增强了教师两种支持对学生投入的促进作用。建议学校构建“教师—学校”双轮驱动的多维支持体系,通过教师情感性与专业性协同指导全面提升学生认知投入与行为投入,从而增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2025年03期 v.64;No.295 17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