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

    张耀灿;骆郁廷;刘建军;高国希;李辉;万美容;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此后,他多次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问题,并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科,深入探索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既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课题,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提出的紧迫任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问题,既要对建构原则、建构基础进行理论阐释,又要在把握整体性逻辑的基础上分领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具体讨论。为此,本刊特邀张耀灿、骆郁廷、刘建军、高国希、李辉、万美容六位专家就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问题展开笔谈,以飨读者。

    2025年04期 v.64;No.296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中国农村研究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经济职能的法律限定与实现进路

    杨青贵;

    经济职能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能具有应然性和必要性。基于实现经济职能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制约,为更好实现主体功能和职能定位,应当严格限制非经济职能。非经济职能在现行法上由一般性的非经济职能以及支持和配合实施乡村治理等特殊性的非经济职能构成。通过严格限制特定的公共利益这一法益指向,将职能设定的依据限定为法律、行政法规并通过法益目标锁定非经济职能范围,是严格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经济职能的理论进路。分析结果显示,结合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统一代行村、组两级集体事务的实践惯性,宜采取代理理论将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村级和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经济职能的履行主体,并禁止将非经济职能全部剥离后交给村民自治组织承担。按照差异化实现路径,一般性的非经济职能宜采取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协作履行的思路,纳入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框架;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集体规制权的定位及其谦抑性要求,采取以激励性规制或间接性规制为主、强制性规制或直接性规制为辅的规制手段,依法履行特殊性的非经济职能。

    2025年04期 v.64;No.296 2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农家书屋二十年实践经验与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改革创新

    尹章池;

    农家书屋二十年发展历程,映照出中国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图景。其核心在于重塑村民文化主体性,丰富乡村阅读活动,构建乡村文化传播生态。农家书屋二十年来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同时清晰呈现出制度演进脉络。农家书屋与乡村全面振兴存在内在共生逻辑。农家书屋的治理,应以农民文化主体回归和文化价值认同为逻辑起点,反思技术治理的历史逻辑,遵循参与式文化治理的现实逻辑,推动农家书屋发展动能转换。农家书屋改革不仅要充分利用好技术创新成果和技术赋能,还应回归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治理逻辑,形成重视特色乡村文化建设、数字资源供给联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服务效能优先的内生机制。当前,农家书屋历经从传统到数字、再到数智的迭代升级,步入融合型农家书屋时代。融合型农家书屋本质为数字阅读平台,关键在于构建与优化数字阅读空间。东、中、西部应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优势,从空间布局、资源供给、技术赋能等维度提升服务精准度,将农家书屋打造为村民“进得去、用得上、离不开”的公共文化空间。

    2025年04期 v.64;No.296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

  • 新加坡国家治理“基层”单元辨析

    王浦劬;徐逸杰;

    目前,关于新加坡治理的“基层”单元存在“社区说”和“选区说”两种解读。新加坡治理的“基层”单元界定存在分歧的核心问题在于,尚未从新加坡政治与治理的不同意义上严格区分新加坡的社区和选区。辨识两种代表性解读,进而界定新加坡国家治理基层的含义,关键在于三个区分,即国家政治与政党政治、国家治理与选举政治以及居民自治与代议政治的区分。围绕这些区分,对于新加坡国家政治体制机制进行辨析和类分,可见新加坡的社区和选区在基本性质、运行方式、治理目的以及法理逻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新加坡社区是其社会治理的基本形式,同时对接国家的政权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层单元;选区则是新加坡运行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和代议政治的政治性基础区域,本质上并非国家治理的基础。在国家治理意义上,新加坡的基层单元应是社区。选区虽然可以解读为新加坡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和代议政治运行的基层单元,但并非国家治理的基层单元。

    2025年04期 v.64;No.296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政党整合:一种新的社会整合类型及比较

    王清;

    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分化基础上实现整合。围绕国家如何整合分散社会这一问题,政社协同、行政整合和技术整合的三种社会整合类型各有优势,又都面临困境。不同于以上三种整合类型,政党整合,包括政党对政权体系自身的整合,以及对社会的整合,前者是内整合,后者是外整合。执政党运用兼具权威性和弥散性的权力、嵌入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运行机制,破解以上三类社会整合面临的问题,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方式,政党整合既是群众型政党工作方式的历史传承,也是执政党在市场化条件下转型与调适的实践发展。

    2025年04期 v.64;No.296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数智新文科探索

  • 文学计算批评的工具运用与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聂珍钊;

    AI计算工具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给文学创作与批评带来全新变化:文学分析从文本细读转向图谱解析,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促进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文学批评从主观判断向客观计算的范式转型,推动文学理解从阐释循环到证据驱动的范式革新,进而建构全新的文学计算分析批评;在AI文学生成过程中,创作文学的作者被生成文学的AI置换,人工智能挑战作者的主体地位,传统文学作品形态向多模态转型;文学研究方法论在研究范畴、分析维度和知识生产模式上实现三重突破。AI文学的出现及AI工具在文学研究中的深度介入,将推动以计算分析为基础的文学理论的重构,助力人类摆脱既有理论体系束缚,站在科技拓展的认知前沿,反思并重构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建立融合智能计算与人文精神的全新理论体系。

    2025年04期 v.64;No.296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王兆鹏;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2025年04期 v.64;No.296 7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人机复合教育者的共生逻辑与实践路径

    王雯;邓友超;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人机复合教育者的诞生。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体是复合教育者的三个基本共生单元,存在“师-生”“师-机”“生-机”“师-生-机”四种互动关系。人机复合教育者的共生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从共生单元的生态关系看,有竞争共生、互补共生和独立共存等共生模式;从行为利益看,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偏害共生等共生模式;从共生单元所处的地位看,有卫星式和网络式等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影响共生模式,人机复合教育者可能处于虚实混合的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复杂社会环境和特定教育环境等综合场域中。人机复合教育者的实践必须以共生效应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动态选择适宜的共生模式,创设积极的多元共生环境,提高师生与人工智能体共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反思的教育者、学生作为自我教育者、人工智能体作为制度化的教育者所具备的各自优势,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人工智能体技术迭代优化,共建人机和谐共生的复合教育生态。

    2025年04期 v.64;No.296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从《李顿报告书》到《国联报告书》——论国联关于九一八事变最终决议的出台及国民政府的外交应对

    侯中军;

    李顿调查团在东北调研之行后,经过听取中日双方意见,又经第二次赴日调查,最终在北平完成了《李顿报告书》。《李顿报告书》颁布后,尽管中国国内存在批评的声音,尤其是针对后两章所建议之解决方案存在不满,但一般舆论认为尚算合理。国联行政院委托十九国委员会以《李顿报告书》为基础,劝说中国接受调停方案,并同步起草了《国联报告书》。国联大会通过了《国联报告书》,形成了对于九一八事变的最终决议案,并提出了解决中日冲突的劝告。国民政府的国联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国联基于调查事实,否认伪满,拒绝承认日本单方改变东北现状。

    2025年04期 v.64;No.296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合理负担中的隐瞒与反隐瞒斗争

    把增强;

    合理负担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并在赢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合理负担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曲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现了因逃避负担而发生的隐瞒行为。也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反隐瞒斗争。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来看,隐瞒主要表现为隐瞒土地和杂项收入等方面,逃避负担的做法也多种多样。为了有效规避隐瞒与逃避负担行为,有的根据地专门制定了违反负担法令的处罚办法,各地党组织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广泛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在多措并举之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隐瞒斗争取得重要成效,有隐瞒行为的民众纷纷恍然大悟,并及时矫正了自己的不当言行,合理负担政策也因之得到越来越多根据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当然,普通民众有隐瞒土地的行为多系其小农意识的一个表现,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受不良分子蒙蔽所致,并不代表其缺失民族大义。

    2025年04期 v.64;No.296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历史研究

  • 空山听雨:女冠王清微与晚清江南的艺术团体

    刘迅;刘雪涛;

    嘉庆八年(1803),无锡城东门福慧双修庵的女冠王清微(俗名“王韵香”)聘请当时名冠宇内的大画家奚冈创作了一幅题名《空山听雨》的画作。或许是因为此画是奚冈离世前为数不多的画作,再加上王清微也刻意在朝野名士和书画界传阅,画作受到数百朝廷名宦、书画大家、士人和僧道的崇尚。许多人或为其远离尘嚣的道教主题意境所感动,或为王清微清苦的道教修行所激励,竞相题辞唱和。王清微从近五百件书画诗作品中精挑细选上品之作,辑为《空山听雨图册》,成为当时江南精英竞相传阅的热品。女冠王清微以及追随者辑录和传播此图集的历史,是晚清江南俗修女冠主导的俗众道教精英文化团体的一个缩影。此俗修道教文化团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证明道教的价值和观念已经成为当时精英阶层精神世界、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现了道教在清末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特殊生存方式与生命活力。

    2025年04期 v.64;No.296 12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里程与旧体系:1907年直隶四州县新旧里程纠纷案

    王含梅;

    晚清邮驿体制转型的进程与国家和地方的互动直接相关。1907年,直隶省四州县因湘、鄂、豫京饷改由火车运送绕越驿路引发摊派费用的纠纷。面对新问题,中央层面并无明确的条例和指示,直隶省的处理办法是依据新的铁路里程重新平均分配,希望以行政命令快速结案。但是这种均分方案是以原有起运留支差徭为目的并考虑有驿州县的财政状况,裁决思路难逃旧制度的窠臼。最终结果既不能让州县满意,也不能解决普遍性的问题。事实上,在维持旧制度前提下的调和与折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因为传统驿站体系内嵌于清代政治、财政、社会结构之中,该纠纷问题虽小但牵涉面广而深,暴露了制度层面的规范滞后于现实层面运作的问题。这也折射出清末新政和邮驿转型的窘境,以及中央、省府、州县等不同主体对于改革的应对。

    2025年04期 v.64;No.296 135-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文学研究

  • 思维、辞采与“游戏”——论鲁迅笔下的同素逆序词

    张全之;

    同素逆序词是汉语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对鲁迅而言有着特殊意义。鲁迅大量使用同素逆序词,不仅是为了追求语言的陌生化,也体现了他的逆向思维、游戏心态以及用语偏好。鲁迅笔下的同素逆序词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最常见、至今仍然很活跃的逆序词;第二种是很少见、带有鲁迅个人风格的逆序词;第三种是鲁迅思想负载词中的逆序词。第三种最能体现鲁迅使用同素逆序词的意义和价值。

    2025年04期 v.64;No.296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风景的祛魅:鲁迅的自然审美与反浪漫书写

    邵宁宁;

    鲁迅对风景描写和自然审美的态度,有一个历史的转变过程。从早期由偏重自然审美到关注科学认识的转变,到“五四”时期“月光”的发现及随后对自然美的有意冷淡、反讽,上海时期以“准风月谈”为名的都市风物描写,无不透映出他思想人格发展中某些相当深刻的东西。其中既有对传统文人趣味的叛离、扬弃,又有对现实生活严峻性的回应。而这一切又都和现当代文学中一度出现的以“抒情的放逐”为标志的整体性思潮联系在一起,以一种“反浪漫”的方式凸显出中国现代文学审美之现代性。

    2025年04期 v.64;No.296 15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育学研究

  • 从掌握知识本身到运用知识做事:知识教学价值的当代转向

    陈佑清;毛齐明;

    知识教学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对应的育人功能。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将掌握知识本身当作知识教学的主要价值。回应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人才的需求,我国学校知识教学的价值取向应超越主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转向教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做事。一般性做事与包含解决问题做事中的知识运用过程不完全相同,前者只涉及知识的简单运用,即学习者通过直接运用所学知识,使做事的过程在目的选择、过程设计及过程实施等方面,能超越个体经验局限而达到更有效和更高质量;后者则涉及知识的复杂运用,它要求知识学习者结合新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地改造或重构。能被学习者自如运用的知识不同于作为学习者学习对象的学科知识,它是学习者结合具体情境能动加工与建构而形成的内化且熟练的知识、综合性的知识、适应性的知识。突出运用知识做事要求对知识教学进行多方面的变革: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应将学会运用知识做事(行动)或解决问题当作知识教学的核心价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关注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情境化、知识的结构化等方面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样态;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应凸显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变革知识学与教的方式并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关系结构对此予以保障。

    2025年04期 v.64;No.296 16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谁的工作活力更强?——基于乡村定向教师组织承诺的潜在剖面分析

    张源源;杨雨晴;

    乡村定向教师从“契约入场”转向“责任在场”,有助于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探究不同组织承诺类别的定向教师在工作活力上的差异化表现,把握群体内部异质特征,可以为引导其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实践路径。基于个体中心视角,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技术讨论定向教师组织承诺类别及对其工作活力影响的研究显示,低承诺型、理想承诺低载型、中等承诺型、情感承诺主导型和高承诺型定向教师占比分别为29%、7%、37%、18%、9%;各类别分布受定向教师性别、履约年限、学校所在地、培养院校所在地等因素影响;不同类别定向教师在工作活力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情感承诺主导型定向教师表现出更强的工作活力。据此,应从促进职业适应、提升发展能力、厚植“桑梓情谊”等方面综合发力,保障定向教师主动留任、积极从教。

    2025年04期 v.64;No.296 18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展史》出版

    雪礼;

    <正>2025年5月,我校文学院王齐洲教授撰著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展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著2024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王齐洲教授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第二部专著。第一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2013年入选,201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库”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设立,旨在集中推出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体现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代表相关学科领域最高水准的标志性学术力作。

    2025年04期 v.64;No.29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聚焦智能时代教师发展路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平行会议在武汉举行

    施达;

    <正>2025年5月15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平行会议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华中师范大学承办,汇聚来自英国、德国、新加坡、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与中小学、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重构、教师数字素养等关键议题展开交流研讨,推动构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新生态。

    2025年04期 v.64;No.296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